对于行政总厨兼餐饮顾问Chris Ma来说,能在西营盘生活工作是天大的福气。他在家门口就采购到丰富新鲜的本地食材,并经常光顾区内特色的菜场、杂货及干货店。
“我非常喜欢西营盘的多样性和它丰富的文化。这里既有国际餐厅和酒吧,又有本地面馆和老式摊贩。只可惜,住在这一带的许多外籍人士不习惯在这些地方购物,更喜欢去大超市,因此错过了很多本地小店里才有的美食。” Chris说。
为了证明这一点,Chris特地带我们在西营盘好好地转了一圈。从第三街100号出发,走了还不到100米,就能看见一排店铺 —— 当中包括专营上海美食的铭记,你能在这里找到海蜇、大闸蟹和绍兴黄酒等,顶级的陈年花雕可以卖到几千元。
在街对面的培记面厂,各类蛋面、米粉及粉丝将店里的托盘、橱柜和冰箱都装得满满当当的,不论干湿粗细都有,可谓“面面俱到”。香港著名老字号余均益也在此设有门店,品牌有着近100年的历史,其制作的辣椒酱瓶身带有独特的蓝色标签,味道香辣可口,是来香港必买的纪念品。
不过,街区最大的看点还属拐角处的西营盘街市。在这里,无数海鲜及农产品摊位密密麻麻地排开,由于出售的产品较为类似,如何挑选大有学问。通过多年累积的采购经验,Chris如今对哪些食材属于当季、养殖及野生食材的区别,以及各类食材的出产地等等,都有了深入的了解。 “我发现,与这些商贩用广东话交流,建立持久而良好的买卖关系,这两点至关重要。”Chris解释道。 “这样,他们才愿意将最好的食材留给我,有特别进货的时候也会通知我一声。”
Chris的餐厅除了常规菜单,还提供每日特色菜,因此食材的灵活选择和运用相当关键。每天,他都会亲自前往西营盘、香港仔、旺角、湾仔等各区的街市,为的就是找寻最好的食材。他说:“街市里卖的鱼大多是养殖的,但我会积极寻找从海里捕获的野生鱼。步入香港的街市如同寻宝,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会找到些什么东西。这里的产品种类繁多,且供货不稳定,所以在看货买货的时候,我必须非常灵活,并且想清楚自己能拿它们做出什么菜。”
西营盘街市繁忙的景象令人眼花缭乱 —— 市场内灯光明亮、人声嘈杂,红色的塑料灯罩和绿色蔬果相映成趣,鲜活海产活蹦乱跳。这里的大部分海鲜都是活卖的,当中包括鲍鱼、龙虾、螃蟹及各类鱼虾。别看商贩之间竞争激烈,其实为了买到最好的食材,买家们时而也会展开争夺大战。“有好几次,我得和来这儿买菜的公公婆婆们争抢摊位里品相最好的乌贼!”Chris大笑。
街市的底楼则全是新鲜蔬果摊,你能在这里买到芥蓝、白菜和冰菜等新鲜蔬菜。据Chris介绍,大部分摊位的蔬菜质量都差不多,多数从中国内地进口,但街市里有一间小型有机蔬菜店,出售来自本地、欧美和澳大利亚的农产品。
从街市出来,Chris带着我们沿正街往下走,最后在德辅道西结束了游览行程。德辅道西上有着林林种种、出售奇特食材的干货店,Chris无奈地指出,大多数店家仍在售卖鱼翅。鱼翅的采集方式极为残忍,并且对鲨鱼数量造成了毁灭性影响,对海洋生态危害巨大,因此Chris和他的同行们绝不会将它放上自己的菜单。相反,他对牡蛎、贻贝、松茸、椰枣、蘑菇等干货特别感兴趣,喜欢拿它们来制作味道独特、在别处吃不到的菜肴。
虽然Chris对西营盘的多元化氛围情有独钟,但他也意识到,城市发展和港铁站的进驻给该区带来的诸多变化,外籍人士和高档餐厅越来越多,租金也在节节攀升。Chris衷心地希望,西营盘的干货店、廉价餐馆和本地小生意不会因此消失 —— “保存这些东西非常重要,没有了它们,西营盘就失去了它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