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脸琵鹭白羽通体、姿态优雅,面部呈黑色,独特的扁平长嘴则像是一根汤匙或是一把琵琶,故此得名。若想一睹其真貌,不妨去位于新界及深圳市边境的米埔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在1995年加入了拉姆萨尔公约,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区内有410种鸟类,是候鸟越冬的天堂。
“来港越冬的黑脸琵鹭难得一见。”世界自然基金会湿地保育总监刘惠宁博士告诉我们。这种珍稀鸟类是濒危物种,全球只有约3,941只。而米埔是该物种的主要栖息地,这片380公顷的湿地对其生存繁衍至关重要。
米埔有着大片被称作“基围”的传统虾塘。在1940年代,当地村民开始把附近的沼泽地建成浅水塘,不知不觉间为沿途迁徙的候鸟们提供了一个觅食地。这些鸟类在每年冬季或春季来米埔停留栖息。
如今,这些基围由世界自然基金会精心管理,而虾农们依然使用传统技术捕捞基围虾,以保证可持续发展并尽量不对候鸟们造成干扰。基金会自1984年开始对米埔自然保护区进行积极管理,该项目从2016起在刘博士的监督下进行。
米埔是自然保护区,访客若想进入,可以向渔农自然护理署申请许可证,或联络斯科特野外研习中心(Peter Scott Field Studies Centre)。但进入保护区最简便的方法是参加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米埔公众导览团,可以在基金会香港分会的网站上报名预约。
要去到米埔保护区铁丝网外的区域,也就是香港和中国内地之间边境禁区,就更加困难。你可以通过世界自然基金会向香港警务署提交申请,但程序耗时漫长。不如选择参加基金会组织的导览团,进入这一片葱郁美丽的红树林带,游览深圳湾的泥滩,还能观赏到红鹭、喜鹊、凤头潜鸭、灰鹭和白鹭等等成千上万的鸟类。
位于天水围北部的香港湿地公园邻近米埔。与米埔一样,这个占地61公顷的公园内有大批野生动物,也能看到黑脸琵鹭的踪影。成片的淡水沼泽为饰纹姬蛙、黑眶蟾蜍等两栖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外形圆润可爱的花狭口蛙在交配季节会发出牛吼般的求偶声,十分特别。
如果带着孩子前来,一定要去湿地公园内面积达1万平方尺的访客中心,里面设有主题展览馆、放映室以及一个沼泽森林为主题的游戏区,可以让小朋友们玩上几个小时。
湿地公园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全香港人尽皆知的动物明星──鳄鱼 “贝贝”。这条湾鳄最初在公园东面的南生围被人发现。被两条河流包围的南生围也是一个湿地保护区,你能在湿地区的红树林和滩涂中看见一些已荒废的基围,以及弹涂鱼、招潮蟹和候鸟等野生动物。
南生围与米埔和湿地公园一样,曾经是片沼泽地,因此地势舒缓平坦,十分适合全家老小一起散步。
如果喜欢冒险,那就一定要去大榄郊野公园。公园内有12条难度各异的远足径及山地自行车道,包括麦理浩径第9及第10段。该远足径全长100公里,以麦理浩爵士(Sir Murray MacLehose)的名字命名,他曾是香港殖民时期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督,并且热爱登山远足。香港有24个郊野公园,让本地野生动物种群得到良好的保护,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他对自然保育工作的重视。作为香港第二大的郊野公园,大榄对自然爱好者来说极具吸引力。这里不仅有峰谷山峦、大片的森林和翠绿的水库,更有众多鸟类及豹猫、穿山甲等哺乳动物。
元朗的自然保护区和郊野公园是远离城市喧嚣,享受鸟语花香的绝佳去处,与繁华现代的市中心相比简直天差地别,难怪这里是香港人最喜欢的假日出游胜地之一。“与30年前相比,今日人们对野生动物和大自然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更加珍惜。”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刘博士说。“越来越多人生活在拥挤的城市中,因此他们经常想走出来呼吸新鲜空气、仰望蓝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