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鲜有人知,黄大仙区在香港的公共屋邨发展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今,85%以上的黄大仙居民都住在区内的22个公共屋邨里,但以前的情况可不是这样的。在20世纪初期,香港人口不断增加,居住空间不足,以至于大家纷纷在山丘上建起木寮屋,数量越来越多。然而,1953年,一场大火席卷了石硖尾的寮屋区,造成5万多人无家可归,这场灾难促使政府开始着手整治香港的住房情况。
治理的首要任务在于重新安置火灾受害者,但政府也意识到,城中还有其他多个寮屋区,而且大批的低收入家庭住在拥挤的住宅楼内,生活条件非常差,这亟需一个长远的解决方案。黄大仙的彩虹邨就是香港最早建起的几个现代公屋之一。而彩虹邨内的公寓房均配有独自的厨房及卫生间,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与后来兴建的大批公屋一样,彩虹邨像是一个独立的村落,里面有自己的超市、便利店、面包店、餐馆、咖啡厅、中西医和牙医诊所、邮局、学校和游乐场。其11幢楼宇在1962年至1964年间分期完工,时任香港总督柏立基还参加了落成典礼。屋邨以其彩虹色的外墙闻名,并于1965年获得香港建筑师学会银牌奖。
本地居民Isabella Tsoi与家人在1976年被香港房屋委员会分配到了彩虹邨,而后在这里居住了20年。“以前,大多数邻里人家都会敞开大门,各家父母们会坐在一起聊天。在邨中各处都能交上朋友,妈妈们都会分享或者交换自家做的菜肴。而且当时没有空调,夏天各家各户把门敞着,还有利通风呢!”她回忆道 。
尽管Isabella在1996年搬出了彩虹邨,但她为邨内社区专门建了一个网站(choihung.hk),还经常回来看望她的兄弟姐妹,也目睹了公屋经历的变化。“以前屋邨里很多小商贩,在街边出售蔬菜、杂货、小吃、面条、冰镇饮料和报纸。但现在,小贩摆卖都被禁止了。”她感叹道。
不过与此同时,彩虹邨的电梯增多了、建筑和游乐场的安全性得到提升、彩虹色的外墙也会定期重新着色。“我身为彩虹邨的居民,感到很自豪 —— 这是香港公屋中的一个传奇。” Isabella这样说道。
如今,这个公屋已经成了香港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师慕名前来,拍摄记录它绚丽多彩的外观,以及被棕榈树环绕的篮球场。 “这些彩虹色的外墙可以说是香港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景观之一。”本地摄影师Kay Kulkarni说。
大批摄影师的来访时而会引起居民的好奇心,Kay还记得有一次坐在彩虹邨的球场上,一位老先生走过来问他在做什么。“我向他展示了我拍的照片,他告诉我说,他一家人自建邨以来一直住在这里。他还跟我解释了屋邨的英文名‘Choi Hung’就是广东话中‘彩虹’的读音。”
细心的游客们还会注意到,位于彩虹邨之上,还有一个名为彩云邨的公屋,因为“云”在“虹”之上。该屋邨有与众不同的天井,能拍出令人眼花缭乱的照片,是Kay最钟爱的摄影目的地之一。
“在城中有些独特的屋邨,每个角度拍出来的景象都很不一样,彩云邨就是其中之一。” Kay解释道。“譬如,如果站在楼顶往下拍,由于阳光照不进天井的底部,所以看上去会有一种万丈深渊的错觉。而如果你站在底楼抬头向上看,楼房的顶层则像是一个被烈火照亮的大盒子。”
不过,别忘了这些房屋里都是有人住的,因此在拍照时要尊重他人的隐私。Kay建议:“可以拍建筑的外观,但不要侵犯居民的私人空间。”
如果想把全区高耸入云的住宅楼尽收眼底,那就一定得前往狮子山郊野公园。从港铁黄大仙站出来,沿沙田坳道步行上山,登上狮子山的山峰约需四小时。站在山顶,一边沉浸于大自然的怀抱中,一边俯瞰繁华的都市景象 —— 这种美丽而独特的视觉对比,只有在香港才体验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