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essa和Erin都以湾仔为家 —— Vanessa在这里出生成长,而Erin是在2015年从美国移居至香港的。两人分别制定了一条半日游路线,分享她们在该区最喜欢做的事。Vanessa选择了爬山健身及探究本地历史,Erin则会带你体验这里的购物、美食和夜生活乐趣。她们推荐的路线将传统与现代、怀旧风情与新潮热点相结合,为你呈现湾仔截然不同的两面。
我自小就住在湾仔,虽然这一区的风貌不断变化,但我很钟爱这里的活力和便利。湾仔有着浓厚的都市感,但与此同时,从这里去太平山顶的行山径或是维多利亚港都十分便利。小时候,我常常于放学后在蓝屋旁的一栋老唐楼里和小朋友们玩捉迷藏,那是我最美好的童年记忆之一。在那栋唐楼里,厨房、卫生间甚至电话都是住户们共用的。如今住在里头的朋友早已搬去别地了,但老楼多年来还一直伫立于此,让我很欣慰。
到了饭点,我会去晏顿街上的车仔面之家,这是我在湾仔最钟爱的餐厅。这间小餐馆极其简朴,连餐桌也没有,但与街头小吃铺子相比至少有空调。香港传统的车仔面供食客自由选择配料,还有自家辣椒酱及沙爹酱佐味,让人胃口大开。
位于石水渠街上的蓝屋是一栋历史建筑,最近又刚刚上了一层深蓝色的新漆,让人眼前一亮。这栋带露台的四层楼建筑建于上世纪20年代,如今香港像这样的老唐楼已经很罕见了。非盈利机构香港故事馆在本区每日组织导览团(每日下午2:00及4:00),很值得一去。该机构是圣雅各福群会的一个分支,致力于社区文化保育活动,除了蓝屋外,导览团还会带你去到其姐妹建筑黄屋和橙屋,以及带有殖民时代风格的旧湾仔邮政局。在石水渠街的尽头,与隆安街交界处,坐落着漂亮的湾仔北帝庙,这是香港岛上最大的寺庙。市区重建局的湾仔历史文物径小册子及地图介绍了本区重要的建筑物和街道,方便实用,可登陆其网站下载。
一个上午走走逛逛、游览古迹,是时候歇歇脚了,因此不妨去新湾仔码头乘坐天星小轮来回尖沙咀。小时候我经常与祖父一道坐小轮,如今它仍是我来往维港的首选交通方式 —— 小船轻柔地在海上摇晃,仿佛在提醒你放慢平时紧张的都市脚步。日落时分,维港边的高楼大厦华灯初放,坐在船上看美不胜收的香港夜景,绝对是难忘的体验。
第一次来香港时,我在湾仔迷路了。交错纵横的街道上,人群熙熙攘攘,各种色彩、气味和声音不断向我袭来,让人招架不住,但其独有的魅力让我念念不忘。几个月后,我搬来香港并选择住在湾仔,享受这一区新旧相融的都市体验。
永远繁华热闹的湾仔有着数不尽的宝藏待你去发掘。我的最爱是星街、月街和日街,这三条小路以一批独辟蹊径的特色商店、餐厅和酒吧而闻名。这个街区基本是个无车区,很适合步行,街道两旁低矮的老房子与遍布香港的摩天大楼形成鲜明的对比,颇具特色。这里的店铺大多在中午才开门,因此最早也得等到午餐时段再过来。
第一站是去Pici吃午餐。这间可爱的两层楼店铺带有一间餐厅,提供自家做的意大利面、腌肉和香滑奶酪。餐厅不供订位,因此尽量避开用餐高峰时段。养精蓄锐一阵之后,我会在附近几条狭窄的小街上漫步,把街边的店铺都逛个遍。来自纽约的高级香水品牌Le Labo为顾客提供私人定制香水服务;小画廊Odd One Out则展示有美观亮眼的艺术作品和木刻,还能在画廊内的咖啡馆坐下小憩。在Petit Bazaar, 你能找到各式各类可爱又新潮的玩具,送给小朋友再合适不过了。如果想看看带有亚洲风格的当代家具和装饰品,那就一定要去OVO。
从星街出发步行15分钟便到了并行的轩尼诗道、骆克道和谢斐道,我喜欢管这一带叫“老湾仔”。三条大道上电车、汽车川流不息,街边有着无数的高楼、耀眼的霓虹灯和忙碌的行人 —— 没什么比这个更香港的了。想小酌一杯时,我会去到轩尼诗道上的The Optimist,享受这里低调的氛围、怀旧的设计以及精致的饮品。
若有朋友来港,我会带他们去Wooloomooloo。这间环境优雅、氛围轻松的屋顶酒吧不仅制作有新奇的饮品,更能一览香港璀璨的夜景,而且与城中其他更著名的顶楼酒吧相比不会过于拥挤。晚餐时间,22 Ships带有现代风味的西班牙菜肴是不错的选择。入夜时分,则可以前往位于一条小巷中的Djibouti,其迷人的紫色吧台和复古装饰别有情趣。
香港旅游发展局对本栏目所述资料,包括商店、餐馆、货品及服务等一概不负责,并对此等资料,包括商店、餐馆、货品及服务等均不作任何保证或陈述,包括其商业适用性、准确性、足够性及可靠性等。
本栏目所述资料会不时更新,恕不另行预告。如有任何疑问,请向有关方面查询。
本栏目内容经审慎编订,务求提供准确资料,唯若有资料过时、差误或遗漏,香港旅游发展局、LUXE City Guides恕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