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preferences

Go to the site of your registered location to view more offers?

筲箕湾的海事情缘

LUXE City Guides
  • 内文由 LUXE City Guides 提供; 图片由 Calvin Sit 提供

黄昏刚至,筲箕湾的一座低矮古庙香烟缭绕。庙里,一位老婆婆正在烧香敬拜香港人崇敬的神祗 —— 海上女神天后。在中国神话中,天后原是生于宋朝的福建妇女,因在一次台风海难中救下出海打鱼的父亲和兄弟而得道成仙。如今,全港有100多座天后庙,其中大部分位于旧时渔民的聚居区,筲箕湾就是其中之一。

天后庙

在1873年,一群渔民和商人凑钱在筲箕湾建起一座天后庙。次年,一场猛烈的台风袭击香港,摧毁了城市的大片区域,天后庙也被台风吹倒。然而,筲箕湾的绝大部分地区却奇迹般地完好无损,当地传闻称天后牺牲了自己来拯救村里的人。

几个世纪以来,香港生活与海洋密不可分。本地居民主要居住于船上,只有少数人上岸安家。筲箕湾位于维多利亚港的最窄处, 是天然的避风港。18世纪初,渔民们开始来到这个平静的海湾躲开大风浪。然而,偏僻的位置也使它迅速成为海盗的避难所。于是在1860年代,英国殖民政府在此建起了道路,并设立永久警署。由此,筲箕湾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其中很多人开始经营起小作坊和工厂。

在1904年电车开通后,筲箕湾继续发展。到了20世纪中叶,这里已经成为一个兴盛的渔港、造船业和制造业中心。随着数以千计的新移民来此寻求谋生机会,大片的木棚像雨后春笋般在海边的山坡上建起来。林志荣在30多年前开始从事电车司机的工作,他还记得当时的筲箕湾到处都挤满了木屋村落。在香港岛驾驶电车,林师傅每天要来往筲箕湾至少六次。在他的回忆中,电车总站一度位于避风塘的旁边,他总能看到很多渔船出入海湾。

不过,这样的景象很快就改变了:筲箕湾的部分港口于1980年代初期就已经被填为平地,其余的也在90年代经填海工程而消失,盖起了公共房屋。但筲箕湾浓浓的海洋气息并没有因此消失。导游和前旅行记者Daisann McLane尤其喜欢带游客来这里,对她来说,“香港的许多历史线索都汇聚于筲箕湾”。

筲箕湾街市

Daisann的公司Little Adventures in Hong Kong专为海外游客定制徒步旅行路线。带着游客玩转筲箕湾时,她会选择电车总站作为起点,为的就是让大家领略筲箕湾街市的独特魅力,“一个地方的地形地势往往决定了其面貌,筲箕湾就是典型例子。”它的地理位置靠近一个高高的岬角,且位于维多利亚港东部的狭窄处,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附近居民的贸易中心。“筲箕湾街市就是本区地理特色的产物。它规模大、产品种类多,是我在香港最钟爱的市场,每次带游客来这里逛,都会让他们感到特别新奇、兴奋。”

经过市场时,Daisann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妇女在这里出售的“半干”海鲜 —— 经腌制了一个晚上的海鲜,可以保存几天的时间。这种特殊的腌制方法是旧时渔民的妻子们发明的,为的是保存卖不掉的剩余渔获,让它们暂时不腐坏。除此之外,你还能在这里找到各类海鲜干货,以及刚刚捕捞上岸的活海鲜,在水桶里游动。你时而能看见鱼从容器中跳出来,翻腾到街上,害得摊主们得手忙脚乱地将它们抓回来。

香港海防博物馆

虽然海滨已被延展,但稍走几步,你就能看见如今的避风塘,一些有渔民居住的木船依旧停泊在此,少数造船厂也还在前滨作业。继续走,你会到达建于炮台旧址上的香港海防博物馆(现因更新工程闭馆),以及谭公庙 —— 在此敬拜的谭公是道教神话中一个控制风雨的海神。天后在海湾边自然也有一个小祠,保护着这个靠海、吃海、爱海的本地社区。


更多推荐

{{post.type}}

{{post.title}}

{{post.date}}

本服务使用cookies及其他工具帮助区分您与本服务的其他用户。这有助于改善本服务,并为您提供更佳的体验。当您继续使用本服务(或其任何部分),即表示您同意我们在您的电脑上放置cookies。按此了解更多有关cookies的详情。